付涵:产能调控座谈会召开养殖后市怎么看?
2025-10-13 22:23:56
猪周期是养殖板块的核心驱动逻辑,但2018年非洲猪瘟后传统周期格局发生了变化。此前3-5年一轮的周期缩短,2022年、2024年猪价上行期仅4-5个月。盈利高度大幅下降,近年景气高点头均利润远低于2016年、2019年水平,反而亏损期显著延长。这背后是行业规模化推进与养殖效率的提升,大型猪企凭借资金与产能储备,不会像散户一样“追涨杀跌”,行情差时为摊薄成本仍维持出栏,行情好时闲置产能快速释放,削弱供给调节机能。同时母猪繁殖效率提升,能繁母猪存栏波动收窄,传统“母猪-供给”关联弱化,但猪价弹性未减。
当前行业正处于产能去化起点:猪价下行超一年后,行业整体接近盈亏临界点,部分规模场已陷入亏损,被动去化压力渐增,叠加政策主动调控落地,未来产能去化有望加速。且行业规模化率已达70%,中小散户加速退出,龙头企业向“养殖-屠宰-流通”全产业链延伸,若猪价触底反弹,上市猪企将凭借成本优势与市场份额率先受益。长期来看,猪周期并未消失,只是节奏变化,高猪价维持期缩短、上行窗口更碎片化,未来猪价大概率呈低斜率修复,契合政策提振CPI的目标。
本次会议强调,生猪产能调控是生猪价格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猪价格调控又隶属于更宏观的物价调控体系,其根本目标在于提振CPI。猪肉作为对CPI影响最大的单一权重商品,具有关键意义。年内相关政策主要聚焦“控二育”,此次会议进一步将“控能繁”任务细化并分配至各养殖主体,要求头部25家集团在年底前减产100万头。对于其他养殖主体,各部门联动进行统一管控;对进度不达标者,将通过停补贴、停信贷等措施予以惩戒。整体看,此次会议标志行业产能有望进入加速去化阶段,板块或将迎来配置窗口。
提起“猪周期”,大家可能都不陌生,这指的是生猪价格周期性涨跌的规律。在2015年以前,猪周期大致每3-5年就会完整演绎一轮:价格上涨约1-2年,然后下跌1-2.5年,再经过约10个月左右的二次探底。举例来说,2006-2018年我国经历了三轮典型猪周期,上行阶段一般持续一年多,下行阶段长短不一,但整体看每轮周期运行时间基本在4年左右。当时猪周期的驱动主要还是典型的“能繁母猪-供给-价格”螺旋:当猪价上涨、养猪有钱赚时,养殖户就补栏增加供给;供给过剩后猪价下跌,养殖亏损又导致主动去产能,供给减少猪价回升——如此循环往复。
然而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席卷我国后,传统猪周期被打乱了。大量生猪被扑杀造成供给骤减,2019年猪价飙出了历史高峰,一头猪自繁自养利润峰值达到3079.73元!但这次所谓“超级猪周期”之后,猪周期的节奏发生了明显变化:首先,周期长度变短了。以前价格上涨期能持续一两年,而2022年和2024年这两轮猪价上行期居然分别只有短短5个月和4个月,猪价高点稍纵即逝。其次,盈利高度下降了。比如2022/2024年生猪养殖景气高点当年的自繁自养头均利润仅约160~170元/头,而此前2016年和2019年高点的年化利润水平分别高达约630元/头和1013元/头。也就是说最近两轮周期猪价上涨持续时间短、高盈利窗口转瞬即逝。
更值得注意的是,亏损期反而更长了。以上一轮周期为例:按自繁自养盈利测算认为,周期从2022年4月启动上涨,到2022年10月即见顶,今有短短5个月的上涨,整个行业的盈利期仅为22年6月到12月,而亏损期则从22年12月持续到24年5月,持续时间长达17个月,远远超过盈利期。这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上一轮超级猪周期期间企业疯狂扩产。2019-2021年猪价暴涨,猪价在高位维持了超过两年,不少养猪企业高利润下大举加杠杆扩张产能,行业集中度也随之快速提高。头部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一些中小养殖户被淘汰,2023年全国前20大养猪企业出栏量占比已接近30%,显著高于此前水平。但是,产能扩充过快也导致后来的下行周期“磨底”更久,行业亏损时间反而长于盈利时间。
总的来看,2015年以来我国猪周期经历了从传统模式向“非常态”演变的过程:2016年前后有一轮典型周期;2018-2019年非洲猪瘟引发超级周期,价格创历史新高;2021年后产能迅速恢复导致猪价暴跌,周期“变形”;2022年下半年猪价又出现反弹,但昙花一现,2023年猪价行情再度低迷,2024年有一波因为亏损的小反弹。过去常说“猪周期三五年一轮”,而现在短短两三年内猪价就上蹿下跳了两回。可以说,猪周期还在,但跟之前已大不一样。
首先,规模化养殖改变了供给调节方式。过去猪价涨跌主要看千家万户散户养猪,一哄而上或一哄而散,导致价格大起大落。而近年来大企业迅速扩张,行业集中度提高,规模猪场的话语权更重。大型养殖企业有资金、有规划,不会像散户那样“追涨杀跌”地频繁进出。他们往往会根据中长期策略来安排产能,例如在低谷期也尽量保持一定出栏,以摊薄固定成本。特别是2019-2021年在超级猪周期赚到钱后,各大猪企兴建了大量现代化猪舍,产能基础极其雄厚。由于前期资本开支持续投入,大量猪舍已经投产,可随时投苗生产,不用像过去那样等着新猪场建设一两年再决定能不能扩产。产能恢复变得又快又容易:猪价一回暖,大企业马上就能调动这些闲置产能出栏肥猪。而且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还有动力满负荷生产——新猪场折旧、财务费用很高,产能越高,单位的折旧财务成本就会越低。这就出现了“成本悖论”:行情越差企业越不敢减产,生怕减产更摊高成本,于是供给去化难上加难;但行情一好又有大量现成产能迅速复产。猪周期的供给调节机能被削弱了,价格刚涨一点苗头,很快又被新供给压制下去。
其次,养殖效率大幅提升让“母猪—供给”之间的传统关系弱化了。以前判断猪周期,看能繁母猪存栏基本八九不离十:母猪多了将来猪就多,母猪大减则预示供应紧张、猪价必涨。如今却没那么简单,生猪良种化和规模化使得母猪生产性能显著提高。同样数量的能繁母猪,现在能生更多仔猪、养活更多肥猪。近年来通过育种改良,行业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一度提高到30头左右,大量国外种猪引进也提升了母猪繁殖效率。因此,即便母猪存栏略有下降,实际生猪供应下降幅度可能没以前那么大。如果没有重大疫病,能繁母猪存栏很难像过去那样大起大落。事实也证明:2022年以来母猪存栏波动明显收窄。农业部数据显示,2022年12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约4390万头,之后逐步下降,到2024年4月触底3986万头,累计下降8.97%。随后产能又有所回升,到2024年底母猪存栏回到正常保有量附近。但是能繁母猪波动下降,不代表猪价的弹性也下降,同期10%的存栏撬动了50%的猪价上涨幅度,甚至高于2015年的猪周期弹性。
既然猪周期还在,我们为什么现在把养殖重新提出来,然后说现在是一个比较好的位置?我们可以看一下当前所处的猪周期阶段。猪价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进入新一轮下行周期,从2024年8月见顶之后一路下跌,下跌时间已超过一年,本轮猪价下行比较不一样的点在于,受益于养殖效率以及规模化猪场压降成本的能力,在一年多的下跌时间中,生猪养殖仍保持盈利——即便猪价目前已经跌到了13元/kg,头部猪企仍能盈利。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产能去化的动力是不足的,大家都有钱赚。
另外一点就是政策在持续加码,产能调控政策正在从预期走向落地,未来一个季度行业产能或加速去化。从5月底开始产业对于产能调控政策的执行存在比较大的分歧,认为实际的落地效果一般;本次会议则直接实现了调控细则的落地,头部25家集团在年底前或减产100万头。对于其他养殖主体,各部门联动进行统一管控,虚报以及减产不到位,一是停补贴,二是停信贷,三是查环保。整体来看,本次是产能调控政策走向落地的会议,行业产能进入全方位管控阶段。也就是说生猪养殖行业产能正在进行主动去化。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比较显著的规律,就是每一次利润显著转负的时候通常是超额启动的起点,而利润显著转负通常就是由产能去化来推动的,要么是被动的亏损去化、疫病去化,要么是主动去化,比如环保政策,我们当下其实是主动被动都有去化的一些动力,所以未来看到生猪养殖产能去化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也就是我们可能将要进入养殖板块的黄金配置区间。另外产能去化时配置养殖板块还有一个好处是,产能去化起点通常意味着行业的估值比较低,因为通常产能去化时都是猪价长时间下跌之后,这时候一般是行业较为左侧的位置,估值比较有性价比。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整个生猪养殖行业的行业格局,当下的行业格局也是较为利好A股的上市猪企。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最新数据,中国的规模化养殖猪场占比已经达到了70%,这主要是因为经历数轮周期洗礼,高成本的养殖主体正在不断退出,行业在大浪淘沙中走向整合。一些中小散户因为资金有限、防疫难度大,近年来加速退场,有的则转型为“公司+农户”模式给龙头企业代养猪,只参与育肥环节。目前散户和中小场户“只育肥不繁殖”的意愿在增加,很多集团化大厂也将重心从一味扩大规模转向提质增效。这意味着大型猪企通过合作、委托养殖等方式,在带动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同时把控了源头的种猪和饲料,全产业链一体化在加速推进。龙头企业正从“养殖”环节向“养殖-屠宰-流通”全产业链延伸,未来成长空间更加广阔。因此,当前猪周期的运行状态可以概括为:行业处于供应过剩向过剩出清的过渡期,企业经营重心从扩产转为降本,产能正逐步去化,但过程相对理性和平缓。由于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在逐渐提高,未来如果猪价一旦触底反弹,A股上市猪企将凭借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优秀的成本控制率先获利。
首先,猪价的周期性波动一直没有失效,这是由农业生产的生物学滞后和盈利驱动决定的。就像前面分析的,“蛛网模型”在猪市依然有效:供给相对刚性、需求平稳,价格围绕供需缺口波动这个基本逻辑没有变。养殖户赔钱多了就减产,减产多了猪价又涨,涨多了又扩产,如此循环,这经济规律不会凭空消灭。另一方面,行业又处在规模化、现代化推进中,有成长性:未来猪肉需求虽然总体饱和,但消费升级和品质化需求在提高,龙头企业通过良种繁育、食品加工、一体化经营,仍然能拓展新的利润空间。所以投资猪产业,既要看周期低谷高峰的波段操作,也可以布局具有成长能力的龙头长期价值。
肉鸡按品种主要分为白羽肉鸡和黄羽肉鸡两大类,此外还有少量肉杂鸡(如“817小白鸡”)和淘汰蛋鸡也进入肉鸡市场。首先解释一下概念:黄羽肉鸡是中国本土土鸡品种的统称,因羽毛带有黄色等颜色而得名。黄羽鸡品种繁多,根据生长速度可分为快速型、中速型和慢速型三类。常见的如文昌鸡、清远麻鸡、仙居鸡、青脚麻鸡等,都是各地特色的黄鸡品种。黄羽鸡最大的优点是肉质鲜美、风味贴近中国人的口味,抗病能力强,非常适合中式烹饪和活鸡售卖,因此深受家庭和酒楼食肆的欢迎。不过黄羽鸡也有明显短板:生长周期长、料肉比高,养殖成本相对较高。以中速型黄羽鸡为例,从雏鸡养到出栏约80天,料肉比在2.5左右,比白鸡耗时长且费料。正因为周期长、成本高,黄羽鸡更适合走活禽或精品路线,售价也高于白羽鸡,多用于家庭消费、企事业食堂和餐饮酒楼等对风味要求高的渠道。
再说白羽肉鸡。白羽鸡是当今全球肉鸡产业的主力品种,其特征是生长迅速、全身覆白羽。白羽鸡通常42-45天就能长到2-3公斤的出栏体重,料肉比仅约1.6,生产效率非常高。这类鸡种主要由国外育种公司培育并垄断供应,例如美国安伟捷公司(代表品种艾拔益加AA+)和科宝公司(代表品种罗斯308、科宝Cobb)等。长期以来,我国肉鸡养殖所需的白羽祖代种鸡几乎全部依赖这些国外品种的引进。白羽鸡的优点可以简单概括为:生长快、产肉多、成本低。大规模标准化养殖下,白羽肉鸡为食品加工企业提供了稳定且廉价的鸡肉原料,非常适合现代工业化分割加工和快餐连锁的需求,例如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使用的就是白羽鸡产品。不过,白羽鸡也有先天缺陷:由于追求高增长率,其肉质风味相对一般,抗病力较弱,简单来说,就是“长得快但没那么好吃”。因此在消费市场上,白羽鸡往往走量取胜,在冷鲜品、速冻分割品以及餐饮加工领域占据主导,而黄羽鸡则定位于风味和品质,更受家庭和传统餐饮青睐。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我国肉鸡市场中白羽鸡和黄羽鸡的供应格局大致是“白强黄弱”。据统计,根据2024年中国畜牧业协会数据,白羽肉鸡市场份额约为60%,黄羽肉鸡约占30%,剩下的是别的杂种鸡。白羽鸡以其成本和规模优势占据了过半壁江山,但黄羽鸡也保有接近三成的份额,说明中国消费者对于风味独特的土鸡仍有相当需求。两者可以说满足了不同细分市场:一个主攻价格敏感的大众蛋白供应,一个侧重风味消费和差异化市场。总体来看,白羽鸡产业更加集中规模化,而黄羽鸡养殖则呈现“小散多”以及区域特色明显的特点。
而近期政策加上猪价下行到这样的位置,会催生出来我们现在要去配置猪价养殖板块的几个理由,总结来看一共有三点。第一是主动去化,我们最开始讲生猪产能企业调控座谈会,它具体把减少任务落实到各个养殖主体,明确补贴、信贷、环保作为一个不作为的惩罚措施,主动去化现在有了一定的动机和迹象。第二点就是被动去化,猪价持续下行,现在猪价的位置已经击穿了诸多规模厂的成本线,开始进入了亏损的区间。随着亏损的逐渐往后演绎,行业面临着被动去化的压力。第三点就是每一轮猪周期都会推升规模化的集中,经历了这么多轮猪周期之后,现在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是比较高的,规模场的占比超过了70%,们当前上市猪企相比一般规模场的成本优势非常显著。随着产能去化的推进,集中度的提升是有可能进一步推进的,也比较利好上市猪企。
我们可以看一下它的前十大成分股,这些公司绝大部分都是生猪养殖的龙头企业,其中也有一些饲料的龙头企业,而饲料在国内大多也是流向了生猪养殖。具体细分来看,以申万三级行业分类来统计,可以看到单纯做生猪养殖的上市公司占比达到接近37%。再考虑到饲料、防疫等等,加起来我们养殖ETF的生猪含量是达到了约60%,肉鸡是在12%。刚才也有讲肉鸡的养殖价格向上攀升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于生猪养殖,所以养殖板块还是要重点关注生猪养殖。